玉米在明代傳入之初 ,尚未列入穀物而被人們視為很罕有的。如明末學者田藝衡在他的《留青日劄》中記載了玉米 ,書中說 :禦麥出於西番 ,舊名番麥 ,以其曾經進禦 ,故曰禦麥 。
《留青日劄》還對玉米的形狀進行了描述 :幹葉類稷 ,花類稻穗 ,其苞如拳而長 ,其須如紅絨 ,其粒如芡實 ,大而瑩白 ,花開於頂 ,實結於節 ,真異穀也 。
田藝衡是錢塘人 ,當時錢塘一帶也有種植 ,他說“吾鄉傳得此種 ,多有種之者 。”
我國各省府縣誌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。玉米傳入後 ,首先是從山區開始種植的 ,到明代末年的1643年為止 ,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 、山東 、河南 、陝西 、甘肅 、廣西 、雲南等10省 。還有浙江 、福建兩省 ,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 ,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 。
玉米在我國的傳播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,由明代中期到明代後期是開始發展時期 ,明代後期這種農作物已傳播到全國近半數省區 。到了清代前期 ,全國各省縣份多已種植 。
清代玉米集中產區是中部的陝鄂川湘桂山區 、西南的黔滇山區 、東南的皖浙贛部分山區 ,華北和東北的玉米集中區主要在清後期至民國年間形成 。
清初50多年 ,至1700年為止 ,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 、山西 、江西 、湖南 、湖北、四川6省 。1701年以後 ,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 ,至1718年為止 ,又增加了台灣 、貴州兩省 。單就有記載的來說 ,從1531年至1718年的不到200年的時期內 ,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20省 。根據我國各省早期的文獻記載 ,其年代的先後並不能代表玉米實際引種的先後 ,因為方誌和其他文獻記載 ,常有漏載和晚載的 。
比如廣西記載的玉米種植早於甘肅或雲南30年左右 ,早於陝西60多年 ,早於四川一個半世紀以上 ,早於貴州差不多兩個世紀。
江蘇記載的玉米種植也早於甘肅和雲南 ,浙江 、福建 、廣東都早於陝西 ,四川 、貴州20來年以至一個世紀以上 。
玉米傳入我國後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 。這種新作物的引種和推廣 ,主要依靠廣大農民群眾的試種和擴大生產 。勤勞而敏慧的農民大眾 ,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種適合於旱田和山地的高產作物 ,就很快地吸收利用 。例如安徽1776年的《霍山縣誌》記載 :四十年前 ,人們隻在菜圃裏偶然種一二株 ,給兒童吃 ,現在已經延山蔓穀 ,西南二百裏內都靠它做全年的糧食了 。
又如河北1886年的《遵化縣誌》記載 ,清代嘉慶年間 ,有人從山西帶了幾粒玉米種子來到遵化 ,開始也隻是種在菜園裏 ,可到了光緒年間就成為全縣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 。可見發展的迅速 。
我國本來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 ,農業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,所以引種以後能夠結合作物特性和當地條件 ,很快地掌握並提高栽培技術 ,並且培育出適合於當地的許多品種 ,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食用方法 。
玉米剛引進栽培時 ,除山區外一般都用作副食品 。由於玉米的適應性較強 ,易於栽培管理 ,且春玉米的成熟期早於其他春播作物 ,未全成熟前又可煮食 ,有利於解決糧食青黃不接的問題 ,因而很快成為山區農民的主糧 。
聯係人 :經理
電話 :13212998456
版權所有 © 佳木斯市利豪娛樂冷凍食品有限公司
備案號 :黑ICP備2021003705號-1